第514章(2 / 2)

凤倾天阑 天下归元 2466 字 17天前

有点狂妄的设想,但人生往往就是“敢想”的设想,才能成就梦想。

千金笑奠定了整个系列的基调,但我没打算在这个基调上一往无前地狂奔到底。

哪怕一直写女强,也应该是有个人风格,有不同内涵灌注的女强。

所以年初,某天早上刷牙时,我忽然推翻了原本要写景横波的想法,让太史阑提前上位。

我一直很喜欢这个女主。

因为她是部分的我自己。

老实说,我决计不赞同君珂的死心眼和老实,不赞同大波的风骚恣肆,不赞同蛋糕妹的装嗲撒娇,但我欣赏太史阑的一切特质:包括冷峻、霸道、简练、强硬,乃至某种程度上的不近情理。

因为我自己,隐约也有着这些特质,我总不能去否定自己。

所以这本书在最初设想时,也是我梦想的投射,既然我将女主这么代入了,我自然想写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——太史阑篇在我脑中设计总纲时,是铁血的、霸气的、内敛又狂放、冷静又热血。

它应该以战争为主,铁色的衣袂在血色朝阳中猎猎。

然而写一本书,有时候就像描绘你想要的男人——你在脑海中把他勾勒得风度翩翩十全十美,事实上你嫁的可能一米六三早早秃头。

所以梦想中战争铁血的太史阑篇,到后头也缠绵柔情,居家生活。

我心中有点违和感,总觉得那不是我梦想中的铁血女神。

但是没有关系,作者们天生就应该具有浪漫气质,当故事中的人物开始有了自己的性格,开始能够自己驾驭着情节的马车,走向一条不同的脉络时,作为作者,完全可以放开手,行行、走走、停停。在人物的引领下,看更多不同的风景。

她们自有她们的智慧,成就别样的美好。

……

我曾在开篇和第一部出版时说,我想写“既有一定深度也符合市场,既大气又亲切的书;想写一本对亲情、友情、爱情和人间一切情义都深切涉足的书。想注入更多的个人思想,表达更多的新锐观点,展现更广的角度和更深的人性;想开辟一条对我来说全新的路线——这本书将不仅是一个女子,面对战争和政治的崛起传奇,也是一个史上最开明封建大帝的养成传奇。是‘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熏陶的封建帝王’的全新形象设定。是我在保证故事好看基础上,首次尝试探讨严肃的教育主题。展现现代教育理论和古代教育观念之间的碰撞,展现个人对教育、爱情、道德、处事各方面观点的综合文本。”

不知道做到没有?这点交给读者评判。

但于我自己,自觉这本书,情感的种类更丰富,触觉更细腻,对人生和世界的映射,更多。

爱情、亲情、友情、甚至基情,这本书都写了,而且大多很饱满。

爱情永远是女性小说的主基调。书中有容楚与太史阑的相知相守,有李扶舟的错过误终生,有司空昱的纠结徘徊,有邰世涛固守底线的付出。甚至还有杨成和小翠的生死之隔,有寻欢永远无人插戴的红宝石簪,有宗政惠近乎偏执的自恋和占有欲,有乔雨润的诸多算计却爱而不得,有容榕的情窦初开,豆蔻花枝在风中空待。

这本书,似乎也是我写爱情种类最多的。

这本书里,还有我一个自己书中的首创情感特异——女主曾对男配,有过初恋的朦胧感觉。

在我的书中,以往没有这样的情形。

但这本书里,却没有情感的游移和暧昧。

这都是由太史阑的性格决定的。她如此坚执决断,爱憎分明。她早期情感缺失,所以下意识被温暖和煦的特色吸引,那是内心隐痛的一个倾向投射,到底是不是爱,可以说连她自己都不清楚。

如果那时候,李扶舟动机单纯些,经历简单些,背负再轻些,在她将目光投来那一霎,不曾退避或滑开,也许,一切都或滑开,也许,一切都将不同。

—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有花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。当得珍惜。

……

这本书的亲情,有太史阑和景泰蓝的忠诚相待,宫门相拥的母子深情,有太史阑和邰世涛的不惜牺牲,苦做卧底的姐弟情,有太史阑和叮叮当当,自幼分离却无处不在的深切用心,有容氏老夫妇稍稍偏狭各有立场的爱子之心,有容榕对嫂嫂从恋慕到嫉恨到再幡然醒悟后的永远捍卫的心路历程。

友情,有二五营从排斥到忠诚,有苏亚的一路誓死跟随,有寻欢的大节不损舍身相救,有数字护卫们一年年改变的名字。

另外还有这本书里除了爱情和励志之外,最重要的主题。

教育。

这里忽然想说些闲话。

我生在教师家庭,所幸没有开过任何小灶,我父母把精力放在了别人孩子身上,对我实行放羊政策。他们不强迫我去学任何的兴趣班,却也从不吝啬对我个人兴趣的培养;他们愿意出资去培养我的兴趣,但当我没有打算再继续时,他们也不会以已经付出的投入来要求我坚持。

喜欢绘画,那就画,不想画了,那就算。

喜欢看书,那就读,书很贵,二分之一工资用来买书。

他们觉得我应该在玩的时候玩,没有什么比童年更珍贵,我们有那么漫长的成年期,然而童年只有短短十年,永不再来。

很多年后我长成,身边同事开始陆续成家,有了孩子,然后我忽然发觉,现在的孩子很可怜。

她们要学很多的兴趣班,要补很多的课,要会很多的才艺,要应付很多超越年龄的压力。

很多不成功的父母,因自己的缺憾,将宝押上孩子的将来,希望能从孩子身上得到弥补,望子成龙的心火,烧得孩子一日不宁。

很多争强好胜的父母,用孩子的成绩和成就进行攀比,我亲眼见过一位母亲,让女儿蹲在面前背唐诗三百首,背不出打手心,理由是“人家谁谁已经会背二十首,她才七首!太不争气了!”

但更多的深层原因来自于国家教育体制,来自于“千军万马走独木桥”的考学体制。从此孩子没有了童年,有的只是前往兴趣班的不断奔波。

僵化的学习扼杀思维和灵性,教育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是一批批会背很多诗,会很多才艺,会很多具有统一答案的知识、考试各种满分的高分低能小怪物。

这些东西,有些或许可以帮助他们成长,在社会立足,但更多的,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和人格,并无任何帮助。

唐诗会多少首,并不能教会他们如何爱人以及被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