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0章 雪中送炭(2 / 2)

混在东汉末 庄不周 2951 字 23天前

袁绍矜持的点点头,在王允惊讶的目光中,扶着陈谌下了车。其实陈谌才四十多岁,根本不用他扶,但是今天是和并州豪俊每一次见面,他自然要把礼数做足。

“久闻太原王子师文武双全,是难得的俊杰,今曰一见,果然是一表人材。”陈谌冲着目瞪口呆的王允拱了拱手,王允这才回过神来,连忙还礼,一边鞠躬一边道歉道:“先生大名,允闻之久矣。不想今曰有幸得见尊严。敢问太丘先生好?”

“多谢。”陈谌连忙正了脸色:“承蒙诸君子挂念。家父身体康健。”

“太丘出山,大汉有望矣。”王允毫不掩饰脸上的崇敬之情:“天子虽然年轻,宋家父子虽然愚笨,这件事却是做得非常妥当。”

陈谌连连谦虚。王允客客气气的侧着身子,以一种非常恭敬的姿态把陈谌迎进门,袁绍也不介意,反而更加稳重,亦步亦趋的跟在陈谌身后。

堂上坐着太原郡的豪强,有一些还是刺史府的掾属,是其他各郡的名流,见王允引着一个中年人走了进来,都以为这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司马,一起赶上来行礼,七嘴八舌的说着景仰之情。

王允大笑,把袁绍请到面前,带着敬佩之意说,你们认错人了,这才是袁司马,这位是他的宾客,不过也是位大名士,是大名鼎鼎的陈太丘的儿子陈季方先生。

众人错愕,随即又感慨不已,大夸袁绍身负盛名,却还是这么礼贤下士,不以家世尊贵而自负,足以为人楷模。

袁绍和陈谌演这么一出,本来的目的就是表现袁绍的礼敬士人,现在目标圆满完成,自然是心满意足。王允向他们一一引荐并州的才俊,袁绍与他们一一寒喧,他见多识广,从小又是和这些人打交道打惯的,热情而又不失礼节,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友好和欣赏,不少人的名字和事迹他都有所耳闻,适时的提出来表扬一番,让对方觉得非常有面子。

因为等待而显然有些烦闷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,很多人差点都忘了今天的主客是亲任刺史大人刘修,他们觉得袁绍才是今天最重要的客人。直到袁绍提醒,王允这才一拍脑袋,沉下了脸,不快的说道:“刘大人说有点事,马上就到的,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没来。”

袁绍佯作诧异:“你不知道吗?刘大人出城去送董卓了。”

王允的脸色顿时变得非常难看,旁边叽叽喳喳的人也慢慢的沉寂下来。董卓做并州刺史的时间并不长,但是给他们留下的印象非常差。董卓本人很粗鲁,标准的武人出身,又是走宦官的路子做官的,手下那帮人又没什么文化,虽然董卓还算是管得严,但是祸害地方的事也没少做,给并州人留下的印象非常坏。要不然王允他们也不至于不给他饯行。

王允很不高兴,他知道刘修开始没把董卓当回事,袁绍当面让董卓下不了台,刘修也没有制止,以为刘修虽然没什么学问,毕竟是大儒卢植的弟子,多少算是读书人,想法应该和他们更接近一些,这才安排了盛大的接风宴,却把董卓排除在外。

没曾想,他完全猜错了,刘修把他们这些人晾在这里,亲自赶到城外给董卓送行,这让他进退维谷,左右为难。对这些并州名士,他摸错了刘修的脉,对刘修,他冷落董卓,会不会让他心理有兔死狐悲之感,留下不好的印象?董卓会不会对刘修说些对他不利的话?

王允不敢再耽搁,立刻赶往城外。

……

“与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”刘修感激不尽。两人又谈了些军事,董卓已经听韩遂说了,刘修现在是段颎的入室弟子,他还把段颎请到晋阳来了,要在晋阳办学校,培养军官。董卓用力的拍着大腿,“德然,你这么做,可是为我们这些武人出了一口气啊。别的不说,凉州三明本该是我们凉州人的骄傲,是我们武人的骄傲,可是说起来真是让人沮丧,连皇甫威明和张然明自己都看不起武人,一心想着做学问,恨不得剥了自己身上这层武人的皮,钻到读书人的皮里去,可是又怎么样呢?人家照样不理他们。段公是个明白人,可惜他看错了人,如果不是你救他,他大概要和王甫一样被砍了脑袋,挂在城门口示众。你能建议天子在太学立兵学博士,让我们这些武人能光明正大的出入太学,绝对是大功一件啊。”

他说着,举杯和刘修一碰,一口饮尽,然后又想了想,“不行,既然段公到了晋阳,我岂有路过而不去拜见的道理?我要回城去一趟,当面向段公请益。”

说完,他立刻起身,返车回城,直奔刺史府,以弟子礼拜见段颎。段颎鼓励了几句,欣慰的看了刘修一眼,董卓的态度既然这么好,那刘修肯定是明白了他的用意,而且做得更进一步。

段颎老了,他在仕途上打拼多年,又经过了这十几年的洗礼,早就没有了当年的热血和冲动,教训比经验更多,他深知在官场上的风险往往来自于一时的不慎。董卓看似粗豪,但是他这么快就能复出,显然是得到了高人的指点,以后官会越做越大的,刘修以后难免会和他打交道,多一个朋友,总比多一个敌人的好。何况他们都是武人,更应该同心协力。

他们在室内攀谈的时候,王允气喘吁吁的赶来了,他的心情虽然不好,脸上却还不得不挂着礼节姓的笑容,虽然谁都看得出来这笑容没有一点诚意。

“大人,我们可都在等着大人大驾光临哪。”王允有意无意的加重了“大驾”二字。

董卓一听就明白了,心里热烘烘的,觉得刘修真是太给面子了,把并州一帮豪强晾在那里,专门到城外去给他送行。

“我先告辞了。”董卓转身要走。

“董大人留步。”王允皮笑肉不笑的笑了一声:“我看刘大人与大人相谈甚欢,想必还有没说完的话。既然如此,何不一起去吃个便饭,喝些水酒,接着聊下去,也好让我们开开眼界。”

董卓和刘修相谈正欢,心情愉快,没有注意到王允话里的玄机,爽快的应了。段颎却是老歼巨滑,知道这酒无好酒,宴无好宴,便推说年纪大了,身体不好,就不去了。王允也无所谓,段颎虽然也是个侍中,也是刘修的老师,但却是个武老师,他并不以为然。

刘修与董卓同车而行,用他的话说,我是骑马到并州来的,连车都没有,实在是惭愧得很。董卓很感慨,他也不喜欢坐车,更喜欢骑马,但是做官的也要有官威,不坐车不行,如果是骑马,会被人弹劾说不合礼制。刘修有天子的诏书,可以不管这些,可是他还做不到这么嚣张。

到了席上之后,众人见已经卸任的董卓也跟着来了,不免有些奇怪,可是又不好问什么,只好用眼神询问王允。王允很快传下话去,示意大家准备一下,到时候给这个新来的刺史大人一个下马威,让他知道一下不把并州豪杰放在眼里,却去和董卓套近乎的后果。

众人恍然大悟,个个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袁绍和陈谌看在眼中,乐在心里,不动声色的看着事态进一步发展。刘修将他们的眼神看在眼中,却是愁在心里,自己刚到并州,以后要想做事,还要倚仗这些并州豪强,怎么上任第一天就要开战啊。

见他神情犹豫,韩遂悄悄的凑了过来,提醒刘修说,大人以为息事宁人就能安安稳稳的做好并州刺史吗?不,今天不给他们一点厉害,你这并州刺史是做不好的,要么和董卓一样拱手而治——这可不是说以道治国,而是被架空的意思——要么就是像王球一样被整得灰头土脸。按照惯例,新任刺史到任,刺史府的从吏就是不到州界去迎接,至少也要到郡界,退一万步讲,他们至少要出城相迎,可是你看王允什么时候才来见你的?大人进了刺史府,交接完了公务,王允才现身。

这说明什么,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刺史大人你放在眼里。从另一面来说,袁绍是大人手下的司马,他不和大人一起共进退,却抢先来和王允套近乎,他把大人放在什么地方?

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