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节(2 / 2)

荣锦路 漫漫行 4580 字 4天前

“当时国师透露的并不多,朕不知道,一个女孩子怎样能尽到一个辅星的责任,朕想到的第一可能就是让你称为下一任的皇后,但是你和太子的年龄差距明显太大,所以,而且朕也没有废太子的想法,更不可能为了不知道可不可能发生的盛世,去放弃太子,所以朕想了很多种可能,最终朕才定下现在的方案。”

“说实话,朕一开始重视你,确实是因为国师批命的缘故,但是后来你多次不顾性命救下皇舅舅,皇舅舅又怎么可能只是为了那批命而对你好?虽然皇舅舅对你是有私心的,也擅自替你规划了人生的道路,没有给你选择的余地,但是在皇舅舅心中,你的地位不比太子低,甚至比太子还要高,你对于皇舅舅来说是不同的。”天和帝说道这,眼角有些湿润,揉了揉沈皎的发顶,道:“若说,这个世上,我最愿意和谁相处,那一定是我的重光。”

“若说现在,谁最懂我的心思,也一定是重光。都说帝王心思难测,也不能测,但是我却是不害怕重光明白我的心思的,因为只有这样,彼此明白对方的想法,才能共襄盛举,实现既属于朕,也属于现在重光的理想,就像你说得那样,开盛世太平。”

“朕相信,之前重光所说的,都是自己的心声,而朕所说的也都是自己的心里话,朕对于你是歉疚的,但也是欣慰的,看到现在的重光,和听到你今日所说的话,朕多年的担忧放下了,朕觉得当初为你选择的这条路是对的,也是最适合你的。若是有一天,觉得自己这条路走得累了,走不下去了,记得和朕说,朕永远会为你遮蔽风雨,这是朕给你的承诺,也是朕欠你的选择。”

第291章 心急

听着天和帝的话, 沈皎的感觉自己的眼眶有些湿润, 坚定地道:“多谢皇舅舅体恤, 但是重光相信自己定然会不负皇舅舅的厚望和自己心中的理想, 在选择好的这条路上, 走得更远。”

对于外甥女坚定的表态, 天和帝十分欣慰,同时将心中隐藏多年的秘密说出来,内心也轻松了许多。他知道, 他欠外甥女的, 不仅是这些,还有几次的救命之恩, 这些都不是说说感谢的话就能够报答的。

所以, 多说无益, 他会尽自己所能庇护元嘉,即便是他不在了,他也不会让旁人欺负元嘉。想到这里,天和帝突然想到了什么, 先是肯定地道:“皇舅舅支持你的决定,不过, 之前的话永远都奏效,若是有一天累了,皇舅舅会庇护你的, 你只管休息。”

说完这些后,天和帝便转换了话题, 皱眉道:“好了,这都是以后的事情,不说这些。先说一下朝中的事情。”

“这些天,你和燕王之间是否有什么过节,燕王最近在朝堂上似乎颇为针对你?”说起燕王的做法,天和帝眉头皱的颇深,这些天,燕王一系一反之前和元嘉井水不犯河水,甚至是微微有些讨好的态度,转变成针对的态度来,这和燕王求娶元嘉时的态度简直是天差地别。

对于天和帝的话,沈皎沉思了一下,以她的官位,自是没有资格参加朝会的,但是她位比亲王的爵位却是让她有站立在朝堂上的资格。至于天和帝提及的燕王确实如此,燕王一反之前的态度,让自己一系的官员,多次弹劾她,至于弹劾的内容,可谓是什么都有。如女子不为官的老掉牙的话题,亦或是对她的中书舍人的工作,鸡蛋里挑骨头。

不过这些都是些小事,她的中书舍人的工作做得十分认真,所以挑不出毛病来,所以鸡蛋里挑骨头,她尽是反驳的理由,虽然最后没有一个弹劾成功的,但是她也是觉得麻烦,所以特意去查了一下燕王这样做的缘由。

“过节倒是没有,不过,却是有一事可能让燕王误会了我。”沈皎回答道。

“哦?何事?”天和帝好奇地问道。

“之前元嘉也是好奇燕王殿下为何针对我,所以让暗彦先生派人查了一下,发现燕王殿下知道了我那日去东宫的事情了。”沈皎笑着道,她说得都是事实,并无告状的意思,这点政治上的小事,她还不至于对天和帝告状,或者是说,若不是天和帝问起,她也是不会说得,这些,都是些小事罢了。

“自从我奉皇舅舅的圣命,去了东宫后,太子表哥明显是比之前沉稳了不少,心也静了下来,最近的几件差事也办得十分漂亮,所以,我想燕王殿下既然是知道我去了东宫,也看得出太子的变化,所以也猜测出是我劝说的太子表哥,所以应该是误会我已是太子殿下一系了,才会闹出现在的局面。”

现在朝堂的局面是,燕王表面上尊敬太子,虽然是表面上,但是只这点,就比之前的勇王和晋王做得好,这两位连面子功夫都做得不好,颇为朝中清流诟病。相比较起来,燕王的脑子可要清楚地多。

但是也只是表面功夫,现在朝堂上暗流涌动,燕王一系的官员全都在针对太子一系,每日不是在弹劾,就是在抢活儿,抢功绩,虽然这是夺嫡的必要之路,很正常。但是却有些急功近利了。

不过,这也怪不得燕王,这些年燕王一直在晋王的手下做事,母族又是罪族,所以尽管在费心谋划,但是真正笼络来的重臣真的没有几个,手下的官员多是官职不高之人,虽然随着和兵部尚书的赐婚,燕王的手下渐渐扩大起来,但是和经营了十几年,又是名正言顺的储君的太子比起来,燕王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,差距不要太明显。

如此明显的差距,燕王心急,有些急功近利也是正常的。这些日子,为了达到天和帝想要的制衡的局面,天和帝在朝堂上也是有些偏向燕王的,但是这并不代表天和帝就喜欢燕王这般抢功劳,抢人,抢官职,什么都和太子抢的功利做法。

这种做法,天和帝可谓是十分厌恶,不是因为别得,是因为燕王的这些做派,将朝中搞得有些乌烟瘴气,很多事情上失去了公正心,为不该其谋取的职位而动了不改动的心思,亦或是不懂用人之法,亦或是为了自己的私心,丝毫不顾官职背后的重要性,和对朝廷,对百姓的重要性,举荐的人根本就不堪委以这样的重任。

所以说,燕王最近的步子迈的有些过快,反而引起了一些不好的反应,不仅是清流一派一些人的反感,真是还有天和帝的不喜。

确实如沈皎所想,天和帝对于燕王近些日子的做派确实有些不太喜欢,他已经在尽力往燕王身上增加砝码,但是燕王却还是仍觉不够,自己在想方设法的争取,这在夺嫡之争中没有错,当初他也是这样过来的,但是错就错在燕王心太急了,少了些往日的沉稳。

对于燕王为何会如此做,沈皎能够猜出一二,这大概是因为燕王自身长期处在压抑,甚至是受压迫的环境中,一旦这种压抑没有,燕王的内心被释放,对于燕王来说反而未必是件好事,释放地过快,内心的膨胀就会越快,一朝得意,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,没了压抑时的稳重,开始急功近利起来。所以,对于人来说,长期的压抑被突然间释放,未必是好事。

“燕王怎么认为的,你不用管,他爱怎么想,就让他怎么想。至于他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,朕会让人警告他,你不必理会他。”天和帝对于沈皎的话摆手道,却也没有要对燕王澄清沈皎并非太子一系的想法。

“我明白了。”沈皎对于天和帝话语中的话,对天和帝的想法能够猜出一二。天和帝这是打算将她在明面上划归在太子一系了。虽然不知道天和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打算,让她在朝臣的眼中偏向于太子一系,但是天和帝有这个想法,对于她来说却是喜闻乐见的,这样她和卫赜的婚事会更容易一些。

第292章 学堂

之后天和帝对于燕王的事情也不再多说, 似乎心中也早有了打算, 随后两人的谈话便围绕最近朝中的大事展开。

“如今, 秋闱已过, 接下来就是春闱了, 这些年你也见识过不止一次了, 今日就来说说自己对科举的看法吧。”天和帝说道。

若说朝中的大事,最近最为重要的便是三年一次的春闱会试了。沈皎知道科举一直是天和帝心中的一个想要改革的重心,今天会和她谈及这个话题, 一来是因为最近朝中的大事没有什么比得上这科举取士了, 二来是今天她提及新旧规则的更替,提出改革, 天和帝对于科举取士的心思, 早在她第一次接触科举的时候便能看出来, 天和帝已经不满现在的科举现状已久。

不是说对于现在的科举制度不满,在她看来,而是对科举取士的结果不满。科举取士代替九品中正制的目的是什么,对于帝王来说, 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拔更多的寒门子弟,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局面。

但是现在看来, 这种目的只是达到了一部分,虽然在抑制了世家的发展,但是纵观历届科举的结果, 便能够发现,其中寒门子弟所占的比重极小, 而且寒门子弟的才学和能力因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同,依旧十分有限,很多都不能委以重任。这样的情况下,依旧是世家占据朝堂的主要位置。

世家依托于自己的历史悠久,藏书丰厚,教育资源的雄厚,即便是面对相对公平的考试方式,也并不示弱,更为重要的是,世家子弟不仅在科举上取得重要的成绩,在能力方面也是比寒门子弟要高上不少,特别是在对朝务的处理和想法上,世家子弟的眼光和格局无疑要开阔很多,所以,天和帝若是想要治理好天下,这些世家子弟是非要重用不可,不为别得,只为这些人的能力。

不说别得,单看如今的阁臣中,最为重要的首辅和次辅出自如今大齐最大的两个世家之中,其余的阁臣中,也是有将近七成的人是出自各大高门世家。

但是对于帝王来说,这样的场面却并不是其愿意看到的。自古以来,都是皇权和相权,帝王和世家相互制衡,但是却没有一个帝王希望自己被世家制衡,限制住自己的皇权的。不说别的,若是皇权压不过世家,最后的结果就是帝王的政令连皇城都不用出,直接在朝会上就被世家所否决了。所以,对于天和帝来说,是不愿意世家在科举中锋芒太盛的。

而与她来说,她亦是不希望科举中都是世家的子弟。她所希望的是可以通过科举,达到叫教育的相对公平,只有教育公平了,百姓才会有出路,社会才会进步,这个和天和帝的目标并不矛盾。

“皇舅舅若是想要寒门子弟在科举上可以和世家子一争的话,只有一条路可以走。”沈皎也不避讳,直言天和帝的心中事。

“什么办法?”天和帝抬眼看向沈皎,端正了态度,问道。

“那就是在大齐境内,多开设书院,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得起书,这样读书的人多了,才能选拔出更多的有用之才,有用之才多了,大齐才能兴盛。”只有读书人的基数大了,可取取士中举的寒门子弟才能更多。

“可是你应该知道,开书院哪里这么好开得?只这教书的先生就是一个问题,而且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供得起孩子读书的,先不说这束脩,便是这笔墨纸砚,只这写字用的宣纸就不是普通的百姓能够负担的起的。”天和帝听后摇头道。

不过,天和帝也只是提出了疑问,但是并没有否定这个想法,因为他知道,元嘉会连如此浅显的问题都想不到,就做出这个提议。

对于天和帝的问题,沈皎确实一早就有考虑,不慌不忙地道:“只是设立学堂,但是对学堂的要求却不需要很高,这些学堂只是教一些最基本的蒙学和四书五经,最重要的是让百姓懂礼义,知廉耻,都说教化百姓,我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符合教化的道理了。只有让他们明白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他们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,只有知法才能守法。”知法和守法永远要在一起,只有知法才能守法,连知道都不知道,又从何守法呢?

“这样的教导,我想不用什么知识广博的大家,只需要一些秀才便能行。我所建议的学堂,并不是要将它们建成像国子监或者是南方的四大书院一样的学堂。”沈皎解释道。

“建造这样的学堂是为了让大家从中选拔优秀的学子。”沈皎继续道:“我建议这样的学堂说以村为基础设置,请教书先生的钱由朝廷来拨付,这样百姓便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,如此一来,选择让孩子入学的百姓也会便多,能选拔出来的优秀学子便会更多。”

“每个乡县选拔的学子,朝堂可以设置相应的鼓励政策,比如由朝堂资助一部分的束脩的费用,让这些学子可以更加发奋地学习,贫苦家庭的优秀学子也能够有继续读书的机会,如此一来,相信科举的结果会大有改变。”如今只要是能够读得起书的百姓,即便是再贫苦,也都是衣食无忧的,若是连吃饱饭这个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解决不了,又怎么会愿意让孩子享有精神上的食粮呢?